English

中国画家:展览的作品给谁看

1999-10-1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木华

 早在去年10月,中国美术馆1999年的主要展览就基本敲定了。《美术》杂志和《中国艺术报》上,几乎每期都可数出近20个画展。但在办画展热潮不减的同时,人们欣赏美术展览的热情却不见长,展厅常常冷清之极。去年在成都群艺馆举办的一次综合书画展中,6天时间只有不到300人前来参观。曾看到一篇报道:一个带孩子学了三年画的家长,宁愿每月花120元请家教,却舍不得花5元钱买一张美术展览的门票。后来孩子哭着进去了,但这个父亲却在大门外等孩子出来也不想进去看。

尽管如此,每家美术馆预约办画展的队伍仍很长,这种“赔本生意”依旧做得火爆,显然画展的功用不止于将艺术推向观众一个方面。我认识的四位画家在四川美术馆办了一次书画展,共花去4万余元,这使他们身价也高了,搞儿童家教每月每人收费从60元提到90元。据说,有不少人通过画展长了工资,分了房子。

七八十年代一个画家想上画展,会为一件作品打磨一年甚至几年,体现出对艺术的挚爱。而如今,太多画家想通过画展提高知名度,从而提高与市场有关的价值。所以,尽管所有美术馆都有不低的收费标准,但排队者依然不减。

中国美术馆主陈列厅场租每天6000元,各省市级美术馆为每天2800至5000元不等。一般画家要支付这笔开支并不容易,由此画展赞助商应运而生。有一些赞助商是真正出于弘扬文化的目的,但有的商家提供赞助的条件是画家必须无偿地给他们画一些迎合商业趣味的画;有的商家要求画家把展览作品按一定比例“赠送”给他们,他们或拿去“联络业务”,或转手高价卖出。画家的对策是赶制一些作品去展览,展出的不是画家的代表作。在这种赶制中灵气与才华被慢慢地消磨,留下了遗憾,甚至影响了整个画坛风气,抑制了艺术的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